导语:近日,浙江舟山一座崭新的工厂里,一场关乎中国高端材料自主化的战役正悄然升级。博雅聚力公司二期项目——年产1500吨电子级与光学级聚酰亚胺薄膜——正式动工。这个被列入浙江省“千项万亿”工程的重大项目,总投资额高达9.5亿元,背后瞄准的是一片被海外巨头把持的高端薄膜市场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其“超速度”布局:
公司2023年11月才成立,一期项目仅用1年多完成基建;
4条树脂产线已于今年8月试产,薄膜线明年初安装;
二期将与一期形成上下游协同,直接降低20%原料成本、提升50%薄膜产能。
一家成立仅一年的企业,何以敢在技术壁垒极高的领域“双线作战”?其答案,正藏在聚酰亚胺薄膜这一“黄金材料”的稀缺价值中。

何为“黄金薄膜”?——柔性时代的隐形脊梁
聚酰亚胺薄膜(PIF),被业界称为“薄膜中的黄金”,因其极端耐温(-200℃至400℃)、高强度、高绝缘等特性,成为航空航天、柔性显示、5G通信的“卡脖子”材料。
一、电子级PIF:高端电子工业的“神经束”
它是柔性电路板(FPC)的绝缘基材,直接决定手机、汽车电子的可靠性;
在5G毫米波通信中,成为高频传输的关键介质;
国内40-50家厂商虽能生产中低端产品,但高端电子级PIF 85%依赖进口。
二、光学级CPI:折叠屏手机的“灵魂所在”
透光率超90%,可弯曲折叠超10万次,是OLED柔性屏的基板与盖板核心;
替代传统玻璃,让手机更轻薄、耐摔,支撑起折叠屏产业迭代;
在光通信、卫星太阳能电池等领域,成为减重、抗冲击的“最优解”。
海外垄断与国产破冰:一场必须打赢的“材料战争”
全球高端聚酰亚胺薄膜市场,长期被美国杜邦、日本东丽、钟渊化学、宇部兴产四家牢牢掌控。它们凭借数十年的技术积累,尤其在化学亚胺化法这一尖端工艺上形成专利壁垒。
而国内现状令人警醒:
仅3家企业掌握化学亚胺化工艺,多数仍停留于物理法生产低端产品;
高端产能严重不足,制约了中国柔性显示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咽喉。
但危机中蕴藏转机:
挠性覆铜板(FCCL)市场年增速超15%,OLED渗透率持续攀升;
国产替代政策加持下,一批像博雅聚力的企业正试图“绕道超车”——
通过树脂-薄膜一体化布局,打通产业链闭环,实现成本与性能的双重突破。
未来已来:谁将执掌柔性时代的“材料权杖”?
博雅聚力的二期项目,投射出国内产业升级的清晰路径:
上游协同:利用自产树脂浆料,摆脱原料“卡脖子”;
工艺突围:以化学亚胺化法冲击高端薄膜产能;
订单驱动:尚未投产已锁定客户,印证市场需求迫切。

更宏大的图景正在展开:
随着新能源汽车对轻量化、耐高温材料需求爆发,航天航空领域自主化进程加速,以及折叠手机价格下探带来的普及浪潮,高端聚酰亚胺薄膜市场正步入年均20%以上的黄金增长期。
结语
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,从低端制造到高端突破,中国聚酰亚胺薄膜的进阶之路,正是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。
随着博雅聚力等企业持续加码研发与产能,曾经被海外巨头牢牢握在手中的“黄金薄膜”,正在迎来国产化的黎明。
下一个十年,属于柔性显示、智能汽车与低轨卫星的时代,必将由新材料来定义。而这一次,中国公司不再只是旁观者。